不去还好,一去就真的不得了。所以我非记录下来不可。这片真的不是盖的,陈嘉上导演不但没有妖化对手,反而剧本让我反思很多东西。
。。。。。
" 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"
(这一句对白来自戏里的后藤副将熊泽)
这句可说是整个故事架构的中心思想。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话。人没有永远的势力不变,只有一直不断创新,不断改进,不断变化,才是上上之计。这从一开始俞大猷将军花了几个月一直以同一批军队,同一排阵,同一时间攻打日寇,到被胡忠宪大人要他休息让戚继光将军取而代之,就直接了当的狠狠打了那些固步自封的人一记耳光了。这道理到现在都可以被采用。人不进步,也不会保留在原地,他只有退步,因为身边的人会取而代之。
戚继光能打赢日寇,不是因为他单靠武力高强,说武,俞大人不比他弱,他胜是因为他钻研排阵,设计了戚继光组建中国历史上首支“特种部队”戚家军,创立了“鸳鸯阵”,装备“狼筅”、“三眼铳”、“虎蹲炮”等先进武器。(资料取自搜狐)。这是应变能力。然而,他的毅力和精神让军队士气大增的原因也不可忽略。这不就是现代我们所说的Leader吗? 要上一起上,君子一言九鼎,讲到做到,这是以德服人的精神。
谦虚,虚心向长辈学习。戚继光虽然在当时鼎鼎有名,但是他还是到牢中向俞将军请教棍法。谦卑地学习。不高傲自大。相比之下后藤少主山川,急求邀功过于进取,并没有想到自身的能力,原以为自己设计的军火可抵万君,血气方刚,缺乏分析能力自我评估,以致轻易听信他人唆使,酿成悲剧。
舍,不舍。俞将军被请到牢里待朝廷发落。舍,他舍弃权利,所以才得到平静。坐牢也乐着。不舍,虽然他在牢里,他并没有舍下自己一身的武术,和其他牢军切磋武术,希望把自己会得都传授出去。舍与不舍在一线之差,这取决于思维。
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戚继光原以为胡大人是个贪官,写涵举报他陷害其他官员。他殊不知如果不是胡大人,他和俞将军根本没有可能有足够的粮食和钱对抗倭寇。习武之人知道什么是战略,如果要保着官位以便能够让武将得到足够的现金支持,牺牲一些人,以当时的情况在所难免。事情不能只看一面,如果胡大人的官职保不住,倭寇可能早已入侵中国了。那有谁对谁错吗?没有,每个人在不同的立场,但方向一致。有时我们并不同意一些想法,但是只要目标一致,沟通和信任需要实行的。
谨慎部署。年轻人做事冲动,有历练的人做事沉得住气,因当退就退不攻。后藤副将熊泽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。他的谨慎让日军不损伤太多。当被打败的时候,赫然退兵以减低士兵的伤亡。开始的时候,我还以为他要邀功,其实不是,他是在慢慢地观察敌人的动静,再做部署。虽然部署非常残忍,如果以他的角度上想,他有他的使命。到最后,还是让后藤少主山川保留性命,自己留下抵抗到最后。他并没有责怪后藤少主山川,他的牺牲让少主得了教训,不愧是老师,多么伟大的老师。
尊敬有能力敌人。这是最高境界。后藤副将熊泽和戚继光两位名将,互相切磋较量,虽然在以前的年代思维,后藤副将熊泽绝对不会投降,但他已交到一位很好的敌人朋友了。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是让人敬佩的。换位思考,在现今社会,我们很多时候把敌人看的他做什么都是错的,这想法对吗?我们该学会理性地去分析他的长处,他有自己的立场,但不代表他一无是处,如果他是高手,为何不看怎么交这个朋友呢?天下真的没有永远的敌人,也不会有永远的朋友。当下最真实的就是当下发生的一切。
。。。。。
这部不是抗日神剧,导演在勾画每一个角色下了很多功夫,他站在中庸的角度去写每个角色的故事,角色的立场。这就是我为什么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。从我弟口中得知电影里的古代军器都依据记载设计的,很精细,很相识。再查阅一些资料后,才发现导演不只到历史遗迹去寻求故事,还到日本去寻找故事的足迹。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发现日本人很敬佩戚继光这个人。
一部电影花了多少努力,不是我们能想象的。我们的两个多小时,是剧组花了几年的考察,资料收集,到故事偏执,拍摄和后制。不简单。
没有发现我完全没提到间接,后制得东西吗?故事已经把我吸引进去了,那些根本不需要顾及了。
这是一部非看不可的电影!